由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簡稱「臺亞會」)首度發起的「亞洲藝術人才交流計畫」(Asian Artists Exchange Program),以「The Open Boat」為題旨,於2023年串聯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簡稱「國藝會」)、湄公河文化中心(國際生活藝術組織台灣辦事處,Mekong Cultural Hub)、台灣藝文空間連線(Taiwan Art Space Alliance,TASA)合作辦理了本次東南亞與台灣的藝術交流系列活動。
今年6月15日於文化實驗場舉辦跨國交流工作坊,邀請到十一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傑出藝術家及策展人一齊與會,包括台中國家歌劇院副總監鄢繼嬪、台灣藝文空間連線理事長洪秉綺、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站長羅仕東、細着藝術創辦人李依佩、Ex-亞洲劇團聯合創辦人暨行政總監林浿安,並由新竹市鐵道藝術村總監李育萱擔任主持;而東南亞來訪藝術家與會者,分別為泰國表演藝術跨界製作人和藝術節策展人Wayla Amatathammachad、越南藝術家Nguyen Thi Thanh Mai、緬甸藝術家Zun Ei Phyu、柬埔寨藝術家Soung Sopheak、寮國藝術家Souphaluck Phongsavath。這些藝術家和藝文領域工作者活躍於樣貌多元的藝術領域,包括視覺藝術、表演藝術、電影製作、音樂、舞蹈和攝影等,帶來不同觀點與視野的分享。
臺亞會文化藝術交流計畫負責人陳韻竹在開場引言中表示,作為台灣首個聚焦於東南亞及南亞事務的民間政策智庫,基金會這些年來在「新南向政策」之下,一直努力透過各種管道來連結各領域的合作夥伴,共同推動亞洲網絡的發展。
跨國交流工作坊中,與談藝術家從自身專業出發,剖析東南亞藝術實踐當前的境遇與挑戰。臺中國家歌劇院副總監鄢繼嬪在分享東南亞跨國藝術協作的推動經驗時所言,不同文化透過藝術彼此對話,「是重新發現與學習的過程」。。Ex-亞洲劇團團長林浿安分享其在創作跨文化作品與參與跨國製作的經驗,由於亞洲區域語言多元、文化異質性高,經常使跨國合作遭遇溝通及實務阻礙,如何選擇文化傳播的中介質,讓臺灣民眾更能理解異國文化也是挑戰。
台灣藝文空間連線理事長洪秉綺表示,亞洲區域的藝術向來缺乏政府支持,甚至必須面對藝術及表演的政治化,例如只允許特定類型藝術出現的審查機制。此現象令人聯想到台灣過去經歷戒嚴的歷史,她也希望打造一個藝術交流空間,讓藝術家相互連結、分享、合作,克服迎面而來的各種挑戰。而細着藝術創辦人李依佩分享多年來參與、發起的許多跨國藝術計畫,並推動永續性為一種生活方式,細着藝術邀請藝術家和專家與當地社區合作,以藝術作為解決重要問題的橋樑。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站長羅仕東則在分享組織的跨文化藝術計畫時,同樣談及了藝術自由與探索。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扎根於台灣,持續以實際行動參與曼谷和日惹的歷史建築重建合作計畫,並藉由團隊合作的草根力量,在計畫過程中建立起深厚的社群意識和跨文化連結。
以他者為鏡,反照當地藝文創作環境
東南亞來訪藝術家亦進行反饋,分享東南亞藝文環境現況,提供珍貴的想法與洞見來回應前述講者分享。如泰國藝術家Wayla表示,相較於臺灣豐沛的藝文資源,泰國藝術資源較掌握在私人機構或高端市場中,當代藝術創作仍處於相對困難的環境,值得慶幸的是泰國擁有較自由的言論空間,允許創作者發展各種可能性。
來自緬甸的Zun-ei除了具藝術家身分同時亦是位醫師,她提及疫情與政變前後的藝術環境變動。在新冠疫情之後,因通貨膨脹和許多富有的藏家正在尋找更安全的投資方式,使藝術市場受趨勢影響,產生價格波動起伏等負面影響。雖然藝術審查制不再正式執行,但由於恐懼和避免衝突,當地仍存在某種非正式的審視和自我審查。
未來,臺亞會將持續深耕跨文化藝術合作領域,在《The Open Boat》亞洲藝術人才交流計畫的成功基礎上,為藝術家創造更多跨文化交流和連結的機會,實踐更加繁榮、更加包容的亞洲藝術社群。
跨國合作能夠超越國界、連結文化,為整體的區域發展做出貢獻,如本次的跨國交流工作坊即是一例。臺亞會未來將持續推動區域合作和以人為本的長期合作夥伴關係,支持跨文化藝術合作,並從東南亞的本土藝術與文化交流雙方面促進發展。